交流

交流

“和平之城”耶路撒冷游记

发布时间:2023/7/18 14:02:22  

陈斌: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马克斯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南加州大学公共管理博士,伦敦政经学院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研究领域为公共政策执行合作治理,政府与非赢利组织关系,区域合作网络治理,比较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曾任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外事翻译,期间参与犹太社团和上海市的合作项目,对犹太历史文化产生兴趣。

 

  上海城市的历史发展,无法回避犹太人的作用。无论是来沪冒险,淘金成功的地产大王哈同、创建汇丰银行的嘉道理家族,还是外滩一带的一些历史建筑,或多或少都跟犹太人有关系。二战期间,上海又接收了一大批欧洲犹太难民,在虹口区霍山路一带形成了一个犹太社区。为纪念那一段历史,现在原址建有一个犹太人博物馆。在上海工作期间,曾参与接待过以色列总理拉宾(后在以色列被暗杀)访问上海。拉宾访沪期间,也专程参观了霍山路犹太社区旧址。

  为感谢上海在二战期间接纳犹太人,美国犹太联合分配委员会(AmericanJewishJointDistributionCommittee,简称JDC),筹集资金,选择了当时犹太人社区所在地虹口区,推广社区建设项目。因参与这个项目的组织协调,结识一些犹太朋友,其中一位退休后定居耶路撒冷。今年2月中旬,去耶路撒冷去访问这位犹太朋友。启程之前,中东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之间时有冲突发生。这倒没有让我特别担忧,最危险的地方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所以决定还是按计划前往。

 

  抵达以色列

  星期五晚上,航班抵达以色列。原来想象一个经常遭受恐怖袭击、处于战争状态的国家,机场安全检查应该非常严格。然而出入境出乎意料的容易,入境检查站几乎没有工作人员。只要把护照放在机器上扫描一下,吐出一张火车票大小的小纸片,拿着小纸片往前走,到出口处有一个像地铁站检票口一样的地方,把小纸片塞进去,滚筒滚一下,就可以出去拿行李了。没有人坐在一个小窗口背后,拿过护照问几个问题,然后在护照上敲一个章,才让你入境。离境时,值机之前,有一个专门的柜台,工作人员看看护照,问几个问题;拿到登机牌去安检,安检比较仔细,花费不少时间。安检以后的离境也没有专门的工作台敲章,还是像地铁检票口那样,把护照扫描一下,就可以过去了。以色列的出入境比我想象的容易。朋友说,以色列的安保工作是事前工作做得比较到位,之前对你已经审查过了,判定不像是可能会造成威胁的人,所以出入机场的安保流程都非常宽松流畅。

  抵达的是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靠近特拉维夫,有一条高铁连接特拉维夫、机场及耶路撒冷。坐上这辆高速列车,不到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耶路撒冷。本来不想太麻烦朋友,就自己坐高铁到耶路撒冷,朋友只要到火车站来接就可以了。没想到周五太阳落山到周六的日落,是犹太人的安息日。这段时间公共交通,包括高铁,都停止运营。不得不麻烦朋友大老远专门从耶路撒冷到机场来接我。因为是安息日,他也不开车,阿拉伯人不守安息日,就专门雇了一个阿拉伯人司机。接上车后,沿着一号公路往耶路撒冷的方向驶去。

  天色已晚,往车窗外看去,一号公路好像跟一般的高速公路没什么差别。然而据朋友介绍,这条公路是连接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的重要通道。以色列1948年建国时,还只是一个羊肠小道,却是两个城市间的一个重要的运输通道。特拉维夫是个港口,把补给,武器弹药,人员运到耶路撒冷。阿拉伯人从两边的山头上向公路射击,袭击运输物资人员车队。这条公路是1948年建国后一个经常遭受袭击的地方。当时突然心里一紧,看着公路两边,不知道会不会两边什么地方打来冷枪。

 

  远眺圣城

  1947年,《联合国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分给以色列的国土面积大概是1.49万平方公里。经过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实际控制的区域几乎翻了一倍,达到2.5万平方公里。以色列的国土呈狭长型,南北470公里,东西最宽的地方也就135公里,缺乏战略纵深。耶路撒冷市全境大约120平方公里,分成东、西两个区,西耶路撒冷是犹太区,东耶路撒冷为阿拉伯区。1967年之前,一条分界线把东西耶路撒冷分隔开来。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全境,原来的那条分界线上,建了一条轻轨。

  刚到了耶路撒冷的朋友家里,放下行李,就去远眺耶路撒冷老城区。大部分的宗教遗迹都在耶路撒冷老城。老城位于阿拉伯人居住的东耶路撒冷,面积一平方公里都不到。到耶路撒冷旅游,可以从不同的地方远眺老城。朋友晚上首先带我去到他特别选择的一个地方,远眺耶路撒冷老城区。据他介绍,耶路撒冷城区至少要远眺三次,白天、晚上、傍晚,特别是傍晚夕阳西下的时候。后来他白天傍晚都带我去同一地点远眺老城区。最美的就是日落的时候,夕阳西下,老城区在暮色中光彩熠熠,金光闪闪,所以耶路撒冷又被称之为“金色之城”,因为老城的建筑外墙材料都用当地的土黄色或者是白色的石料,耶路撒冷石料(Jerusalemstone)。一战后,英国从奥斯曼帝国接收巴勒斯坦地区后,规定耶路撒冷不管是高楼平房,政府部门、民用建筑、商用建筑,建筑外墙的石料必须统一使用Jerusalemstone,结果使整个城市的色调非常工整。

图像

图像

  老城里到处可见不宽的圆形拱门,源于当地没有太多森林,缺少大的木料做横梁支撑宽大的门洞。走在老城区工整的石板铺就的的路上,不由想起小时候生活过的南市老城厢的石板路。

图像

 

  “和平之城”并不和平

  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是一个海拔一千米左右的山城。在希伯来语中是和平之城的意思,但是这个城市一点都不和平,自建城以来就不断遭受战争的洗礼。从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十字军,到奥斯曼帝国,耶路撒冷不断地被拆毁,重建,再拆毁,再重建。

  过去一直不明白,这个城市即不是重要的政治中心,也非经济,文化中心,为何举世瞩目?该地区帝国的首都,要么是埃及的开罗,亚述帝国的大马士革,或者是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历史上除了古以色列国曾经把这里作为首都,大帝国从来没有把耶路撒冷作为首都。尽管圣经上讲这里属于“流奶与蜜之地”的迦南地,但实际上物产并不丰富。除了地中海的几个港口城市之外,该地不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耶路撒冷也不是一个重要文明中心。无论是和周边的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还是稍远一点的波斯文明相比,并没有任何出彩之处。

  那么为什么耶路撒冷在历史上一直遭受各大帝国的“青睐”?主要原因就是周边帝国向外扩张的时候,耶路撒冷是必经之地。不管是波斯帝国、两河流域的巴比伦、亚述帝国、北非的迦太基人,还是地中海的一些势力,要向外扩张,必须要经过耶路撒冷。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耶路撒冷是一个宗教中心。耶路撒冷不是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却是三教圣地,从而享有了独一无二的地位。

  耶路撒冷全盛期据说有100万人口,比较怀疑这个历史数据的真实性,毕竟现代的耶路撒冷也只有90万人口。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有一个耶路撒冷全盛时期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可以看到现在的老城区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能看到的一些城墙,其实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建造的。周边地区过去都是耶路撒冷全盛时期的城区。就像中国的古都西安、开封、洛阳一样,在耶路撒冷的建筑工地,往地下一挖,经常可能有重要的考古发现。老城区历经拆毁重建,一层一层叠上去,往下挖的时候,可以发现不同时代的遗迹。最上面是比较近代的奥斯曼帝国,往下可能有十字军,罗马帝国,再往下可能有公元前1000年的古以色列国的一些遗迹。

图像

 

  游览耶路撒冷老城

  如何游览耶路撒冷老城区,取决于导游,以宗教划分。如果带队属基督教,会有基督教的游览方式;带队的是犹太人,会有犹太人的游览方式;带队的是穆斯林,会有穆斯林的游览方式。到以色列去旅游,不同导游,讲的故事、看的地方都会非常不一样。

  老城区分成亚美尼亚、犹太、基督教和穆斯林四区,界限不是那么明显,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走着走着,不知不觉中,就到另外一个区了。老城区里的大街小巷,阡陌纵横,四通八达,街末巷口,可见各式各样的教堂,阿拉伯人经营的旅游商店。

图像

 

  犹太区

  朋友是犹太人,所以首先带去看犹太区。犹太人在以色列或者耶路撒冷的历史,始自公元前1800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祖先,亚伯拉罕。他带领族人,从两河流域迁徙到迦南地,也就是现在以色列、约旦和叙利亚一带,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单一主神教崇拜,开始了以上帝神作为唯一的崇拜对象。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始祖,也是阿拉伯人的始祖。亚伯拉罕的妻子撒拉生的儿子以撒是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和妾生的儿子以实玛利是阿拉伯人的祖先,阿拉伯人和犹太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耶路撒冷圣殿是犹太教祭祀的最高场所。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座圣殿,一个是在公元前974年,古以色列国国王所罗门历经七年建成的第一圣殿。公元前586年,第一圣殿被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拆毁。公元前538年,古波斯国王居鲁士大帝允许散落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圣殿,大约在公元前516年,第二圣殿建成。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罗马军队毁掉。自此以后,犹太民族就散居世界各地,一直到1948年重新建国回归。

  现在地面上都看不到第一,二圣殿,都埋在地下。在老城区能看到的犹太人遗迹并不是太多,主要就是西墙,也就是“哭墙”,是第二圣殿被毁以后,圣殿西侧残留的一段围墙。整个墙深入地下,现在能看到的是一段暴露在地表外60多米的西墙,是犹太教徒祷告的地方。西墙的墙壁上有缝隙,可以写字条,塞到墙的缝隙里面去。哭墙中间隔开,分成两个部分,男左女右。哭墙还有一个付费的地下隧道的游览项目。

图像

  从哭墙往左走,有一个门可以进到室内。室内有很多犹太教徒在祷告。室内地面有一块玻璃,可以往下看到哭墙地表以下的部分,比如蓄水池。耶路撒冷的很多遗迹,都有地下蓄水池。耶路撒冷自古以来一直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城市,供水的主要靠冬季降雨和一些地下泉水。遗迹中有不少蓄水池,构成一个非常复杂的地下蓄水系统。

图像

图像

  老城现存的第二个犹太遗迹是橄榄山。根据犹太教的传统,世界末日来的时候,上帝会在那里进行审判,决定你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橄榄山旁边有一大片犹太人墓地,很多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希望能够死后回归葬在这里,等待末日的审判。

图像

 

  基督区

  老城区的犹太遗迹并不多,比较多的反而是基督教遗迹。基督区(ChristianQuarter),根据圣经十架苦路的故事,是耶稣背负十字架到他生命的最后终点,定罪背负十字架,受难死亡后埋葬的地方。整个十架苦路的遗迹一共有十四站,从一个圆形拱门“狮门”开始,每一个站点都有圆形金属板,标记耶稣在这里发生的事。

图像

图像

  第一站是罗马帝国犹太行省总督彼拉多给耶稣定罪的地方。第二站,耶稣在这里被鞭打,罗马士兵给他穿上紫袍,戴上荆棘冠冕。第三站,是耶稣背着十字架第一次跌倒的地方。第四站,是耶稣在围观的人群中看到了他的母亲玛莉亚。第五站,耶稣不堪十字架的重负,一个叫西蒙的人帮助耶稣一起背负十字架。第六站,妇女维罗妮卡用面纱帮耶稣擦拭汗水。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第八站,耶稣安慰跟随他的女人不要哭泣。第九站,耶稣第三次跌倒。第十站,耶稣被剥去外衣。

  最后的四站都在一个地方——圣墓教堂,这是基督教在耶路撒冷最神圣的一地方,耶稣是在那里被钉十字架受难、埋葬和复活。教堂遗址建立在耶稣受难300年后,那时候罗马帝国经接受基督教为国教。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巡游至耶路撒冷,下令在耶稣蒙难和埋葬处,建造一座教堂,即现在的圣墓教堂。

图像

  第十一站,耶稣在这里被钉上十字架。第十二站是十字架矗立的地方,也就是耶稣最后死去的地方。

图像

  第十三站,耶稣的尸体被从十字架上放下来,放在了一块石头上,他的母亲玛莉亚为他的身体涂抹着药和油。现在这块石头,是否就是当时耶稣被放在上面的那块石头?无法考证。这块石头周围有很多信徒,都想亲吻一下这块石头。

图像

  第十四站,是耶稣墓穴的所在地。我们去圣墓教堂的时候不是旅游旺季,但还是人山人海,排队看坟墓。坟墓其实就是一个很小的洞穴般狭小的空间,一般只能进去一两个人。我们走这条路线的时候逆向,先到圣墓教堂,然后一路返回到第一站,如此人流不是太多。

图像

图像

  基督教区的耶稣十架苦路形成于公元八世纪,是否真的是当时耶稣经历的十架苦路?各个教派看法不一,基督教新教就不认可这个说法。其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的历史考古意义。这里是基督教的圣地,各个派别都要在耶路撒冷占山为王,老城这一带有各种各样的教堂,分属亚美尼亚教会、东正教会等。各个教会在这里建立教堂,建立和耶稣的联系。老城区并不是很大,所以很多后来的教会只能在城外找个跟耶稣有关的地方建教堂。驾车经过一个地方,旁边有个教堂,外表看上去没什么特别的,朋友说,这个教堂声称耶稣背的十字架的木料就取自于这块地的树林。如无法建立与耶稣的联系,就寻求建立与耶稣母亲、外公外婆的联系。有一个教堂叫圣亚纳教堂(法语:EgliseSainte-Anne),建在原来罗马帝国的一个浴池旁边。根据圣经,这里是耶稣洁净麻风病的地方。圣亚纳教堂兴建在圣母玛利亚的父母约阿希姆和亚纳住所的原址。每一个旅游团队进去参观的时候,都会排成一队,唱赞美诗。没有任何音乐伴奏,因为建筑结构特别,音响效果非常好。

  尽管耶路撒冷大部分的宗教遗迹和基督教有关,但现在以色列的基督徒人数不是很多,主要是信奉基督教的阿拉伯人。很多人都觉得阿拉伯人就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其实留在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有不少是信奉基督教的。以色列基督徒占总人口大概不到2%,里面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以色列建国经过历次战争以后,大部分阿拉伯穆斯林逃离,但是大批信仰基督教的阿拉伯人留了下来,所以以色列国民中的阿拉伯人有很多是基督徒。这是一个非常特殊,尴尬的群体,生活习惯、种族上,更靠近穆斯林,但是信仰比较靠近犹太教,所以两边都不待见。

 

  穆斯林区

  如果说这次旅行有什么遗憾,就是没有太深入地游历在穆斯林区的圣殿山。圣殿山是以色列方面的称呼,因为第一圣殿、第二圣殿埋在圣殿山下。经过1967年六日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耶路撒冷全境,和阿拉伯人达成一个协议,把圣殿山区域的控制权交给了约旦王室。有关耶路撒冷的照片里都能看到圣殿山上的大圆顶清真寺。其实圣殿山上有两座清真寺,很多人只注意到显眼的圆顶清真寺,又称金顶清真寺、萨赫莱清真寺,忽略旁边还有一个黑顶的、外表相对朴素的阿克萨清真寺。这个清真寺则是伊斯兰教更重要的一个圣地。圆顶清真寺外表比较奢华,但对穆斯林而言,没有阿克萨清真寺重要。

图像

  犹太人把这个区域叫圣殿山,阿拉伯人则称之为阿克萨清真寺综合区。十字军攻克耶路撒冷后,这里是耶路撒冷王国国王的住所。中世纪有著名的三大骑士团,医院骑士团、条顿骑士团,和圣殿骑士团。医院骑士团仍在世,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国际性援助组织。条顿骑士团,则是德意志帝国东普鲁士的一个前身。圣殿骑士团得名于当时骑士团的所在地,也就是这个圣殿山,后被法国国王连锅端。

  犹太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这里是他们的重要圣地。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祖先亚伯拉罕,在这里想把自己的儿子以撒杀掉,献祭给上帝。这里有一块石头,犹太教说亚伯拉罕就是把以撒放在这块石头上面,准备献祭。而伊斯兰教说,伊斯兰教的创世者先知穆罕默德,是踩着这块石头升天。其实穆罕默德从来没有肉身来过耶路撒冷,传说是骑着白马飞到耶路撒冷,再踩着那块石头升天的。

  犹太人的圣殿山,或者阿拉伯人的阿克萨清真寺综合区,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地区。如果说巴尔干地区是一战的火药桶,那么圣殿山就是中东的火药桶。根据1967年的协定,圣殿山由约旦王室管理,是穆斯林祷告的地方,而犹太教徒可以参观,但是不能在这里祷告。近几年来,一些极端犹太教徒不断地想突破底线,跑到这地方来祷告。说下面埋的圣殿是我们的宗教圣地,我们有权利来祷告。穆斯林说这是我们的圣地,你不能来祷告,因而这里经常爆发冲突。同时,中东其它地区发生任何事端,这里都会有所反应,穆斯林会在这里进行示威游行,和以色列军警发生冲突。这次没有机会去参观圣殿山,就是因为那段时间不怎么太平。随着事态变化,圣殿山时开时候关,为安全起见,最终没有去参观,也是这次圣城之行留下的遗憾。

 

  马萨达国家公园与死海

  在以色列旅游,有一个名字是绕不开的——希律王KingHerod。希律王是罗马帝国授权的犹太国王,他其实不是犹太人,而是当地的一个土著家族,不知道什么原因皈依了犹太教,所以犹太人说他是半个犹太人。他和罗马帝国的渊源在于希律王的父亲曾经救过恺撒,所以家族被罗马帝国授权统治犹太地。希律王对耶路撒冷重要的贡献是建筑,其人是一个基建狂魔,耶路撒冷不少重要建筑都是在他主持下完成的,如第二圣殿,哭墙等。因为害怕别人刺杀或者暴动,在耶路撒冷周围建立了很多堡垒和行宫,作为避难所。希律王个人历史也非常精彩,据说娶了十个老婆,生了很多孩子,而且杀了企图篡位的孩子。剧情狗血程度,绝对不逊于莎士比亚戏剧。如果莎士比亚掌握这些素材,或许可以创作出更精彩的剧目。

  这次去了两个有关希律王的遗址。一个在耶路撒冷以南12公里的一个行宫,考古发现他的墓地就在那里。另外一个往耶路撒冷东南开车一小时左右,死海旁边,一个叫马萨达国家公园的地方。死海在海平面以下400米,马萨达山的净高度不足500米,因此山顶仅高出海平面50多米。2000年前,希律王在这里建了一座雄伟的宫殿。宫里应有尽有,有储粮的地方、蓄水池和防卫措施。公元70年,耶路撒冷犹太人爆发了一次反对罗马帝国的起义。当时罗马人还没有接受基督教,想在耶路撒冷圣殿供奉罗马皇帝,引起了犹太人的反抗。遭到罗马帝国军队镇压,一部分幸存者,来到了马萨达宫殿,一直坚持到公元73年左右。罗马总督带领罗马军团,设立了八个营地,包围了马萨达宫。坐缆车上山,从山顶往下,可以看到当时罗马军团的营地遗址。剩下的犹太人最后觉得突围无望,又不愿死在罗马人手里,最终决定全体自杀。由于犹太教不允许自杀,所以他们用抽签的方式选了十个男人,先让这十个男人把自己的妻儿杀掉,再杀死其他所有人,最后剩下的十位里面再抽出一位,让他杀死其余的几个人,然后最后一个人自杀。有两位妇女和五个小孩躲在一个蓄水池里,幸免,后来被罗马军队俘虏。其中一位妇女向犹太历史家学约瑟夫斯描述了经历的事情,才使这个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图像

图像

  公元70年左右,是犹太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大起义,直到1948年建立以色列国,才有了犹太人的大回归。因此,这个地方成为一个以色列公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去旅游参观的时候,正好有一批高中生大小的孩子在那边活动。

图像

  来去马萨达国家公园的路上都要经过死海。回程的路上,下午四五点钟太阳落山的时候,死海的景色非常美丽。因为有丰富的矿物质,海面呈现出浅蓝绿色,和四川九寨沟的湖水颜色比较相似,不过死海的面积要比九寨沟大得多。之所以称为死海,是因为它只进不出。死海水源来自约旦河。但约旦河上游的黎巴嫩、叙利亚以及以色列大量利用约旦河进行农业灌溉,流入死海的水越来越少,海平面下降,有很多地方已经露出地表陆地。从马萨达国家公园的山顶往死海看,可以发现裸露出来的地面已经把死海分割开来。以色列人都担心,可能用不到多少时间,死海就会全部蒸发掉。以色列的海水淡化技术世界领先,他们希望打通一条隧道,把地中海的海水通过淡化技术处理,连接到死海。不过工程量较大,一直有争议,到现在还没具体实施。据说2018年以色列批准了这个计划,但到什么时候开始真正实行还不知道,死海前途未卜。

图像

图像

 

  犹太人天生智力超群吗?

  这次旅行中,结识很多犹太朋友,讨论聊天,近距离接触后,有一些感想。很多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停留在犹太人非常聪明,天生智力超群,而且重视教育。确实,在纽约的大学里工作,周围的美国人同事几乎都是犹太人。这次结识的犹太朋友说外人都说我们天生智力好,其实并不尽然。

  首先,犹太人学习好,在于犹太教的传承有其自身的特点。自古以来,犹太男孩子从小就要学习,抄录犹太圣经,通过这种方式把犹太圣经传承下来,所以犹太男子的识字率非常高。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有一个地方专门展览死海古卷。去死海的路边山上有很多崖洞,古人把圣经抄录完以后,装在瓦罐里边,然后放在山洞里面。后人发掘出来,发现死海古卷里边的圣经内容和现在研读的犹太圣经几乎一模一样,说明了犹太圣经传承非常一致。发现死海古卷,也使得希伯来语获得重生。希伯来语在过去属于犹太教的宗教语言,主要用于《圣经》与相关宗教方面的研究。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以后都学习当地语言,希伯来语逐渐“死亡”。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崛起,犹太人觉得要有一个共同的语言。于是他们对圣经希伯来语进行改造,引入现代词汇,形成现代希伯来语。

图像

  其次,犹太人喜欢辩论,因而培养了批判性思维。犹太人重要的典籍除了《圣经》,还有一本《塔木德》。圣经比较简短,《塔木德》现在大概有250万字,而且在不断增加。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需要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又要遵循圣经的原则,就研读《塔木德》找答案。《塔木德》就是有关圣经的应用,解决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进行辩论。朋友经常开玩笑说,如果你问十个犹太人,十个犹太人有十个答案。他经常在家附近的咖啡店里休闲,咖啡店里的老人经常进行辩论。有一次他和其他人讨论问题,结果旁边一个人站起来说“你说的不对”,开始同他辩论起来,结果旁边又一个人站着说“你说的也不对”,整个咖啡馆里的人都开始辩论起来。

  辩论深刻体现在《塔木德》这本犹太人经典里。朋友给我看过他家里的《塔木德》,里面都是评论叠加评论。比如对某个问题,当时的犹太人有一些看法,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后来人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就把不同看法写上去,再过几百年以后,其他人再看,可能有新的看法,就再评论,不断对同样的问题进行辩论。《塔木德》里探讨一些具体的问题非常有意思。比如,一个迎亲的队伍,一个送葬的队伍,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巷子里狭路相逢,那么这时候到底应该迎新的队伍先走,还是送葬的队伍先走。再如,犹太拉比经常会裁决一些争端。两个犹太人在街上走,都发现有一件掉落的衣服,两人都说这件衣服是自己先发现的,应该先拿,那么犹太拉比就得去裁决。他会这样问,你是从街上哪一个方向发现衣服的,从你的角度会看见衣服的多少比例,根据你可能看到的比例来分配衣服的比例。由此可见,犹太人对一些问题,在外人看来有点钻牛角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培养了犹太人的批判性思维。

  其三,犹太人的工匠精神。可能源于他们散居世界各地,既要遵循犹太圣经的原则,又要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所以挖空心思,想出点子,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安息日不能工作,就推动了许多发明创新。到朋友居住的高层公寓里,一进门就发现有两部电梯,一部电梯特别标注是安息专用电梯。所谓的安息电梯就是电梯每一层都停。因为,根据安息的规定不能工作,按按钮也属于工作,所以电梯必须编程,每一层都停,你就不需要去按按钮了。第二天,星期六,也还是安息日的时间,去参观犹太哭墙,刚要准备拍照,就有犹太人上来说不能拍照片。后来了解到,不是说拍照片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拍照,按动相机这个动作违反了安息日不能工作的律法。为了解决这类问题,遵循安息日的法则,特拉维夫大学专门有一个研究所,研究解决在安息日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你不能开车,不能工作,那么就发明各种各样的器具,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一点大大培养了犹太人的工匠精神。

  其四,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掌握多种外语,见多识广,能够吸纳各地的文化。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有一个专门的展厅,展示了犹太教堂不同的建筑风格,印度犹太人,伊拉克犹太人,中东犹太人,美国犹太人,中东欧犹太人,各自的犹太教堂的风格就很不一样。犹太人的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哈努卡节,又叫光明节。在光明节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展示烛灯台,世界各地犹太人在当地用的烛灯台的样式都很不一样,说明犹太人充分吸收了当地的文化。

图像

图像

图像

  700万以色列国公民,大部分都有多重国籍。朋友说,政府规定只能有双重国籍,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多重国籍。国家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每年有100多万人,要么在外旅行,要么在外定居工作。因此,犹太人掌握多门外语,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各大帝国时期,犹太人往往是掌握知识的群体,比如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馆长,往往都是犹太人担任。犹太男生普遍识字,又有批判性的思维,外语能力强,见多识广。对比近现代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普及之前,先不谈女性,其他民族大部分男性都是文盲的情况下,犹太人接受学校教育的起跑线就不一样。每一个犹太男生从小在家里都有书本,所以更适应学校教育。犹太朋友都说,不是我们更聪明,而是我们的起跑线比较高。

  最后,很多人都觉得犹太民族凝聚力比较强,不太容易被同化,同质性高。这次发觉,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这个民族异质性非常高,非常多元化。仅以犹太教而言,就分成改革犹太教、保守犹太教,正统犹太教,和极端正统犹太教。改革派,是比较现代化的犹太教,信徒外表几乎看不出是犹太教徒。保守派往往戴着圆顶的小白帽。正统派犹太教徒男性往往戴着黑色的宽檐大礼帽,穿着长袍,留大胡子。面颊两侧有两根小辫垂下,是极端正统犹太教徒。

  对于巴勒斯坦的问题,犹太人的看法也很不一样。如果以左右来分,最左面就是最反对犹太人占领巴勒斯坦,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以色列共产党。因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犹太复国主义被定义为一种新的定居点殖民主义。最右面是最极端的正统犹太教徒,其中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分支,同样强烈反对犹太复国主义。根据这一派极端正统犹太教徒的理念,圣殿被毁以后,上帝没有让犹太人建任何国家,就是要你散居世界各地,一直要到弥赛亚先知再来的时候,犹太人才能够回到耶路撒冷,到那时,上帝要进行审判。所以,建立以色列国家跟犹太教义不符。他们强烈反对以色列政府,为此不服兵役,不交税。在世界各地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示威游行活动里,就有这些极端正统犹太教徒的身影,戴着黑帽子,留大胡子,为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事业摇旗呐喊。他们甚至还和哈马斯交流,慰问关押在以色列监狱,绝食抗议的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在耶路撒冷,一次坐公交车,经过一个社区,发现有很多带着黑礼帽的极端正统犹太教徒,一些建筑还挂着巴勒斯坦国旗。后来得知,这个社区叫MeaShe'arim。

  犹太教就分成好多派别,异质性非常高,非常多元化,更不要说犹太人的来源不同。有从东欧、波兰、德国和前苏联来的AshkenaziJews;从南欧、葡萄牙、西班牙来的SephardiJews;从伊拉克、叙利亚来的中东犹太人MizrahiJews;从非洲来的EthiopianJews;还有北非来的MoroccanJews。犹太人在世界各地与时俱进,接受各地风俗,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顽固不化,不易同化。来自不同地区的犹太人思想观念也非常不同。相对来说,欧洲犹太人比较开放,也不太信守犹太教规,中东犹太人相对比较保守,北非犹太人基于两者之间。时装T台上,有一些高挑的非洲模特,朋友说其实这些人是有犹太血统的北非、摩洛哥模特,虽然黑皮肤,五官和非洲人还不一样。

 

  全民服兵役

  既然犹太人的异质性那么强,意见非常不统一,那他们是如何维持国家团结的呢?这次访问,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可能起到些作用,就是全民服兵役。以色列男的要服兵役三年,女的两年。全民服兵役成为连接来自不同地区犹太人的一个共同纽带。大家共同在一个部队里生活,培养组织纪律性同时,产生认同感。服兵役结束以后,加入预备役,隔一段时间都要回去重新训练。同共服兵役的经历,产生共同纽带,共同语言。

  在以色列的这一段时间发现,以色列人的犹太人表面好像非常冷漠、粗鲁,讲话也比较直截了当。后来朋友说,希伯来语里祈使句比较多,就是英文里的imperative,都是命令式句式,所以听起来不太客气。犹太人开车也不太守规矩。耶路撒冷是山城,道路狭窄,上下坡陡,在朋友车里边,看着他左冲右突,坐得心惊肉跳。相对来说,上海人开车还是比较守规矩的。另外,希伯来语只有三种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所以表面上觉得犹太人非常直截了当,不是那么转弯抹角。犹太人社会就是一个“熟人社会”,办事都需要找人找关系。如果按照正式制度去办事,什么事儿都办不了。国家也不大,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到一些关系。

  参观以色列国家博物馆时,碰到一队男女新兵也到博物馆来参观。进门的时候忘记关门了,守在博物馆门口的工作人员,一个四五十岁的大叔,非常不客气地训斥女兵要把门关好。那个女兵还是一个小女孩,面红耳赤,非常尴尬。感觉可能是全民皆兵,对军人没有太多的神秘感,穿着军装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待遇,所以守门大叔敢于训斥年轻女兵。

  以色列的多元化正受到挑战

  以色列之所以越打越强,科技高度发达,得益于其社会的多元化。正是犹太社会的多元化,批判性的思维,才能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因此犹太人在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是领先的。但是,以色列社会的多元化正在受到一个新的挑战。目前以色列民众持续不断地进行示威游行,反对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司法改革。碰到的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事。

  犹太社会的多元化也体现在政治生态上。以色列是议会政治,政党众多,一个政党,只要拿到1%的选票,就可以进议会,以色列政府都是不同政党的联合政府。目前执政联合政府是由内塔尼亚胡的利库德集团和几个极右翼的政党拼凑而成。联合政府拟推行一系列司法改革,主要有三项内容:第一,政府对最高法院法官有任命权;第二,限制最高法院对议会立法的审核权;第三,议会可以推翻最高法院的决定。以色列议会有120个席位中,只要获得61个议席以上,就可通过新的法案。以色列没有宪法,只有一个基本法。所以,司法改革内容之一就是议会通过简单多数推翻最高法院的决定,可以重新定义基本法。过去各个党派的代表,律师协会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任命最高法院法官。现在的司法改革,则是由掌握议会多数的政府任命委员会,进而影响法官的任命。

  这一系列司法改革引起了以色列民众的不满,认为以色列国家的民主制度将受影响,最高法院无司法独立,将无法制衡政府权力。其核心是以色列犹太社会的多元化将受到挑战。游行示威已持续3个月。游行示威的人最高曾经达到一天40多万人。示威人群冲上高速公路,堵塞交通,传闻以色列空军、海军的后备役,拒绝训练,这在以色列的历史上绝无仅有。一般来说,以色列军队不介入政治。内塔尼亚胡去德国访问,游行队伍甚至阻塞机场交通,阻挠他去访问。

  个人浅见,以色列国内的纷争是全球分化的一个缩影。现在世界各国,都是两极分化,一方反对另一方。以色列目前的国内危机,根源在于现代世俗开放的欧洲犹太人,与比较倾向权威,专制的东方犹太人之间的分歧,折射在司法改革这一具体事件。离开以色列后,和以色列认识的朋友联系,关注后续进展,说事态已经失控,担心要发生内战。

 

  巴以冲突无解

  谈到以色列,肯定无法回避巴以冲突。这次访问正逢新的冲突开始。起因是以色列国防军进入巴勒斯坦地区抓捕恐怖分子,发生枪战,枪杀了几个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开始报复,一个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先用车撞了一个犹太人车,然后跳出车,枪杀车里的两个犹太人。发生的地点,正好就是前几天驾车去死海经过地方。事件发生以后,附近一个巴勒斯坦村镇居民分发甜食庆贺。旁边一个犹太人定居点气不过,几百个犹太居民冲入这个巴勒斯坦村镇,焚烧汽车,打砸抢,杀了一个阿拉伯人。后续都没法追踪了,反正就是你杀我,我杀你。

  个人的粗浅看法,巴以冲突,表面上似乎是穆斯林和犹太教的宗教之争,

  其实根源就是两个民族争夺土地生存空间。犹太复国主义,不是一个宗教运动,而是一个世俗的,起源于中欧犹太社区,民族国家独立的运动。既然犹太人在世界各地受歧视,受压迫,那就建立一个自己的民族国家。特别是一战以后,各个民族独立国家的风潮兴起,犹太民族也受到影响。但是建立独立的犹太民族国家并非一定要在巴勒斯坦,当时犹太复国主义者还考虑过在其它地方建国,比如非洲的乌干达。只是经过考察后,觉得乌干达不太适宜。在巴勒斯坦建立以色列国后,才导致巴以冲突,个人觉得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之争只是表面。看了一些历史材料,了解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最主要的支持者并不是犹太教徒,极端正统犹太教徒是反对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世俗的运动,真正的支持者来自基督教福音派,特别是美国、欧洲的福音派基督徒。因为基督徒也是需要耶稣复活,然后上帝审判。福音派基督徒就有一个奇葩的想法,如果把犹太人送去巴勒斯坦,建立国家,可以加快耶稣复活的进程,所以强烈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在这次以色列的访问中了解到,历史上犹太人在阿拉伯国家的生活要比在基督教的国家要好。阿拉伯穆斯林对犹太人其实过去是非常友好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穆斯林和犹太教徒交恶,是1948年以色列建立后,才开始的。历史上对犹太人迫害最严重的不是穆斯林,而是基督徒,基督徒最歧视犹太教。他们当时有个想法,既然我们不喜欢犹太人,那么就把犹太人送到巴勒斯坦去,让他们建立犹太国家,这样又可以加快耶稣复活的进程,一石二鸟。特朗普政府期间把美国的大使馆迁到耶路撒冷,这背后主要的支持力量不是美国的犹太势力,而是美国的福音派基督徒。现在美国社会对以色列国家支持力度最大的不是美国犹太人,而是福音派基督徒。

  那么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而言,无法接受的是,2000年后犹太人突然跑到家门口,说这本圣经上说2000年前这个地方是我的,所以现在我们要回到这个地方,请你们离开。阿拉伯人则说,从公元70年第二圣殿摧毁以后,你们犹太人就世界散居,和巴勒斯坦没有任何关系了。而犹太人的观点是,1000多年来,在巴勒斯坦这地方从来没有建立过一个阿拉伯国家,所以他们认为在这里建立巴勒斯坦国家也没有任何合法性。两边最大的纷争,就是谁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到底自古以来是谁生活在这里?总之,关键还是在争夺土地生存空间。

  和犹太人的交流期间,发现犹太人对阿拉伯人也有一些歧视。耶路撒冷是个山地,如果开车出去,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山谷里,星罗棋布的村镇。朋友说,如果有一块绿地,那肯定就是犹太人定居的地方,如果是黄黄的、破旧的,肯定是阿拉伯人的。犹太复国主义先驱者来到这个不毛之地,没有树,苍茫一片。提出的一个口号,就是要把巴勒斯坦变绿。我们实现目标了,生产蔬菜水果不仅能够自足,还可以出口。看看那些阿拉伯人,这个地方给他们治理,治理不好。

图像

  历经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全境,接下来难题就是如何处理人。以色列犹太人口不到70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有600万,把土地空间占领后,如何去处理这600万人?二战前夕的慕尼黑绥靖政策,希特勒声称苏台德地区的德裔语居民受到迫害,所以要把苏台德区并入德国,最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历史。但是不太了解的是二战结束以后,苏台德地区的结局如何?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留土不留人,把苏台德区100万德裔居民全部驱逐出境。现在这个地方,完全变成一个捷克城市了,已经看不到丝毫当时德裔民族留下的任何遗迹。当时捷克政府可以把100万德裔居民驱逐出境,那么现在的以色列政府难道能把600万阿拉伯人全部驱逐出境吗?如何处理600万阿拉伯人,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所以,巴以冲突,无解。之前提出过两个解决方案,其中一个是“一国两族”。这是比较左翼犹太人的一个想法,我们就是一个现代化的中东国家,犹太人、阿拉伯人生活在一起,互相平等对待。问题是这样一个国家,到底是犹太国家还是阿拉伯国家?因为有700万犹太人,又有600多万阿拉伯人,极端穆斯林势力和极端犹太势力都宣称说是阿拉伯国家或者犹太国家,那么另外的700万人、600万人都不会同意。根据一些以色列人的想法,如果愿意生活在以色列,这些阿拉伯人可以变成以色列的公民,拿以色列护照也可以,但是600万阿拉伯人坚持不愿意成为以色列公民。

  一国两族的方案,还牵涉到一个人口变迁的问题。现在国内都非常关心生育率的下降,这次访问发现以色列的犹太人,平均一个家庭三个孩子,一些极端正统的犹太教徒家庭多达八个孩子。这么高的生育率在发达国家当中都是不可想像的,很多国家都羡慕以色列的生育率。然而这有不得已的原因,犹太朋友说,因为国家随时处于战争状况,每个家庭都曾有人在战争中阵亡。将来发生战争,大家都要上战场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的话,风险太高,很可能就绝后了。并不是说犹太家庭喜欢生孩子,而是现实状况决定了家庭人口要多。同时,阿拉伯人的生育率也是非常高。因此,将来一国两族人口构成的变化,无法预知到底是犹太人为主,还是阿拉伯人为主?如果是个民主国家,通过选票说话,那么哪个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以后,通过选票去欺压另外一个民族怎么办?所以,一国两族的方案现在几乎已经不大可能实现。

  另外一个方案就是“两国两族”,分成巴勒斯坦国和以色列国。但是这十几年来,实现的可能也是越来越渺茫。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阿拉伯区和犹太区犬牙交错。这次在耶路撒冷访问期间,经常开车出去,一会儿旁边是阿拉伯区,一会儿就是犹太人区,很难分开。当初计划两国两族方案的时候,就体现出犹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了非常复杂的土地交换方案,把这块巴勒斯坦斯坦村镇划给以色列,那边犹太村镇再划给巴勒斯坦,通过交换土地的方式,把两个国家完全分开。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特别是很多新的犹太定居点,那些人不愿意离开,阿拉伯居民也不愿意离开原住址。具有工匠精神的犹太人甚至提议建立一个非常复杂的高架桥系统,将不直接相邻的村镇用高架桥连接起来。最近一次提出的两国两族方案,是把耶路撒冷的城区作为以色列的首都,周围的阿拉伯村庄全部归巴勒斯坦,但这个方案后来也不了了之。

  目前的观察,以色列的策略,就是不断建新的犹太定居点,逐步蚕食,而且建立高墙把犹太区和阿拉伯区分开来。这次看到很多高墙,高墙下设立了安全检查站,阿拉伯人如果要到以色列去工作,就要通过检查站。通过这种方法提高阿拉伯人的居住成本,期望慢慢地能够让阿拉伯人自愿离开。但这并不容易,毕竟这是600万人。从死海回来,经过多个检查站,发现明显的区别对待。前面有辆车是阿拉伯人开的,士兵让他停下来,打开后车厢盖,仔细检查后,才放行。我们经过检查站,就把车窗摇下来,士兵看了我们两个一眼,一个亚洲人,一个犹太人,没什么事,就放行了。阿拉伯人每天都要到犹太区工作,经过检查站的区别对待,可以想象对阿拉伯人的心理冲击有多大。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策略,就是既然军事实力无法和以色列抗衡,那么就搞暴力不合作,恐怖活动,以增加以色列的占领成本。一方要增加居住成本,另一方要增加占领成本,结果就是同父异母兄弟,祸起阋墙,腥风血雨,冤冤相报何时了。在这样一个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城市,以巴冲突,不知道将来会如何发展,或许永远都无法解决。

图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