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

交流

上海犹太人与中国共产党

发布时间:2020/9/7 17:51:03  

  9月1日上午,由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会和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主办的“上海犹太难民救助与世界反法西斯”研讨会在沪举行。以下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在研讨会上的演讲全文。

  忻平:

  首先,我要向今天会议的顺利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

  百年来,来华犹太人与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之间产生不少来往和交流。犹太人参与到中国革命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也对犹太难民提供过帮助和庇护,使得犹太难民对上海充满感激之情。总结旅居上海的犹太人与中国共产党的联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历程,犹太人对中国革命发挥了一定影响。

  众所周知,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是犹太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缔造者列宁也具有犹太血统。然而,较少人知道的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来中国活动、深度参与中国革命的共产国际代表苏联驻华大使越飞、国民党政治顾问鲍罗廷,都是犹太人,他们曾在思想上、组织上和经济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提供过真诚的帮助。

  (一)参与党的“一大”的两名外国代表都是犹太人。

  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参与这次会议的除了13位中国代表,另有两位外国人,他们分别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都是犹太人。马林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第一位正式代表,是荷兰犹太人,对中共创建起到直接的协助作用。同时,马林还根据他在爪哇的革命经验,最早向孙中山提出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建议,获得了孙中山极大的兴趣。马林对中国革命具有突出贡献,毛泽东称赞他“精力充沛、富有口才”,他不仅帮助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而且还直接营救陈独秀出狱。李达称赞他“机警、富有地下工作经验”,包惠僧认为“马林的督促指导和支援,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特殊的意义”。1942年马林被纳粹德国抓获,英勇牺牲。

  1921年6月抵达上海的尼科尔斯基也是犹太人,1920年以前他在俄国白军部队中的独立犹太人军事感化连当列兵,1920年4月他连同该连一起转到红军方面。1921年尼克尔斯基成为俄共(布)党员,又以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中共一大。可见,参与一大的两名外国人都是犹太人,他们参会给中国代表留下深刻印象,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张国焘、陈潭秋、李达、包惠僧等人在回忆中均提及这两位外国代表,不忘他们协助中国共产主义者建党的功绩。

  (二)共产国际代表的犹太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马林从上海南下桂林后亲自面见孙中山,根据他以往的革命经验提出国共合作的最初想法。为实现国共合作,还有两位苏俄犹太人也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一位是任苏俄外交人民副委员的越飞,他是苏俄政府派往中国的最高级代表。他经过与孙中山的数次会谈,发表了著名的“孙文越飞宣言”,促成国民党的“联俄联共”政策,开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局面。第二位是苏联政府派驻广州的代表鲍罗廷,他是孙中山的政治顾问,在国民党内有“亚父”之称,地位仅次于孙中山,中共党内则称呼他为“老鲍”。鲍罗廷协助孙中山对国民党实施改组,协助建立黄埔军校,并为国民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援助。鲍罗廷不仅在国民党内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根据联共(布)中央的决议,鲍罗廷直接接受斯大林的领导,是联共(布)与共产国际在华的首要代表,苏联方面“所有派往中国的同志”均归其领导。

  这些犹太革命者曾经怀着理想信念与国际主义精神,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协助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开展建党工作、促进国民大革命的兴起,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历程和国共合作大局中所付出的努力值得历史铭记。

  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人民真诚接纳与帮助了犹太难民,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

  (一)二战期间两万多名犹太人在上海避难,上海居民提供真诚帮助。上海公共租界是在《南京条约》后形成,上海形成了“四国三方”的特殊地缘政治格局。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以后,上海被侵华日军占领,大量难民涌入了租界。由于上海是当时世界上唯一一个既不需要签证也不需要护照就可以进入的地方,有众多的外国人到此躲避。在大批德国犹太难民抵达上海以前,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犹太人定居于此,比如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来华定居的俄国犹太人。当时,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拒绝了上司的命令,在1938至1940年间向奥地利犹太人签发了数千张签证,成功解救数千名遭受纳粹德国迫害的犹太人。因此,何凤山的正义之举被犹太人深刻铭记。他在去世后,曾获得以色列政府授予的“国际义人”称号和联合国给予的“中国的辛德勒”荣誉。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两万多名犹太人逃离被纳粹占领的欧洲来到上海,尽管当时的中国也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摧残,但是上海居民仍旧敞开大门接纳了外国难民,与犹太难民共同经历战争苦难。在此期间,双方互帮互助,共同度过一段艰难的岁月。

  (二)二战结束后,旅居上海的犹太难民分批离开,但不忘中国恩情。自1945年以后,多数犹太人返回了自己的国家。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居留于上海的犹太人仍有7000余人。后来他们陆续离开中国。2013年5月8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到访中国,他在与中国工商业人士会谈时表示,以色列不会忘记二战期间上海帮助犹太人逃离纳粹恐怖统治,为他们提供了避难场所,以色列对上海永远心存感激。2015年,为了感谢二战期间对数万犹太难民的庇护,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专门制作了宣传片《谢谢上海》,表达以色列人民对中国人民最真挚的感谢。

  第三,二战期间,在华居住的犹太难民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士。

  曾经在华避难居住的两万多名犹太人中间产生了不少享誉世界的人物,比如著名的奥地利医生、中共党员雅各布·罗森菲尔德博士、后来成为美国财政部长的维纳·迈克尔·布鲁门塔尔、美国流行艺术家彼得·麦克斯以及“洋八路”汉斯米勒。他们都是著名的犹太人,其中不少人积极投身中国革命,有的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下面我讲述以雅各布·罗森菲尔德博士(中文名:罗生特)为代表的几位犹太人的故事,他的人生经历最具代表性。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后,奥地利犹太人遭受迫害,1939年,罗生特获得何凤山发放的“生命签证”,得以逃离奥地利流亡到上海,并在上海租界开设了诊所。在上海期间,罗生特结识了德国犹太人、著名记者汉斯·希伯。这位汉斯·希伯是一名德国共产党党员,他曾经写下大量关于八路军、新四军的报道,向世界宣传这两支革命的军队,而且,汉斯·希伯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熟识并结下友谊,因此他被誉为“外国八路”。汉斯·希伯最后牺牲在山东沂蒙。由于受到汉斯·希伯的影响,罗生特决定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四军。1941年3月,罗生特来到了当时新四军驻地盐城,成为第一个加入新四军的国际人士。第二年他经陈毅等同志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罗生特医术高明,在新四军中被誉为“大鼻子神医”,经他医治过的党和军队的高级领导有罗荣桓、万毅、曾炳华、林月琴等人,陈毅之子陈昊苏也是由罗生特接生的。因此,在罗生特离开中国返回自己的祖国时,陈毅亲自为他设宴饯行。除了罗生特,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参与医护工作的还有两名犹太医生,他们叫作穆勒和弗雷。抗日战争结束后,这两位犹太人加入了中国国籍。

  回顾历史,不忘过去。百年来,曾经到达上海旅居的犹太人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以及上海民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互相之间提供了真诚协助,共同饱经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历史友谊,这种密切关系不仅产生在二战期间,也贯穿了百年上海史与中国革命史。

  谢谢大家!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