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留住史料 记住历史——原犹太难民库尔特·杜德纳夫妇来访

发布时间:2011/10/14 15:33:57  

  2011年10月9日下午,陈俭馆长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接待了原犹太难民库尔特·杜德纳(Kurt Duldner)夫妇。库尔特此行带来了部分旧证件及许多历史资料,并把其中他珍藏了六十多年的当年由中国政府发放的驾驶执照以及一本《合屋漫画》捐赠给了纪念馆。这两件物品都是纪念馆首次接受此类捐赠,对丰富馆藏和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杜德纳的妻子安妮(Anne Foster Duldner)说,犹太难民避难上海的历史具有永恒的价值,因为忘记历史,历史就会重演。为了和平,人类理应铭记这段历史。库尔特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铭记这段历史”而积极努力。

  库尔特于1922年1月9日在奥地利出生,1940年随家人避难上海,曾在周家嘴路1106号和昆明路60号居住。在沪避难期间,库尔特曾在位于沙逊大厦的华懋企业公司工作。沙逊大厦即如今的和平饭店,曾经是英籍塞法迪犹太家族——沙逊家族在远东的标志。沙逊大厦落成后轰动上海滩,出入于此的皆是全国乃至世界名流,如著名演员卓别林、 美国马歇尔将军、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等。库尔特也为能在沙逊大厦工作而深感自豪。他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名片。名片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由此,我们也知道了他的中文名字“杜讷”。

  1950年,库尔特随家人离开了上海,并最终定居美国。虽然离开了,但是库尔特始终对上海怀有一份深情,也与中国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9年1月,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应美国总统卡特和夫人的邀请赴美进行正式访问。作为中国人民的朋友,库尔特应邀出席了有关接待活动。他至今仍然保留着活动的邀请函。

  1985年,库尔特给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代表幸存的两万上海犹太难民表达一个愿望:在虹口区海门路原警察局所在地设立纪念匾,向中国人民表示感谢。信中还附上了他拟的英语匾文和中文翻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地区曾有二万来自纳粹德国的难民幸存下来。谨以本匾献给所有幸存者以及施加援手的热情好客的、宽宏大量的中国人民。”他的提议最终在1994年变成了现实。1994年4月,原上海犹太难民重聚上海,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一道参加了在霍山公园举行的“犹太难民纪念碑揭幕仪式”。“这里终于有一块纪念碑了,我真高兴,虽然换了一个地方,但是霍山公园这个位置更为理想。”库尔特愉快地回忆道。2011年重返上海时,库尔特还特意拿着自己当年的“文本”站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念。

  1987年,包括库尔特在内的17名原上海犹太难民应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的邀请来到上海,参与纪录片《逃亡上海》的拍摄。当时,库尔特是带着妻子和女儿一道来上海寻根的。在虹口重访旧居时,库尔特发现如今房东的家中还保留着那套他们一家曾经用过的心形雕花桌椅。库尔特的女儿情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她激动地向房东提出要求,希望能将木椅带回去。房东说:“可以的,这本来就是你们的呀。”离开老屋时,他们又遇到了当年的理发师、一位苏北籍“老朋友”,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海说着稔熟的英语、上海话和库尔特回忆往事,令人动容。结束在上海的拍摄,17名上海犹太人不得不再次和上海说再见。这次情感之旅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送给上海,送给中国人民。

  再别上海

  再见了,亲爱的中国朋友,再见!

  又一次,依依不忍别上海!

  当纳粹大肆屠杀,用毒气用大火迫害犹太人之时,

  成千上万的犹太人逃亡到中国。

  当世界用残酷仇恨对待犹太人之时,

  只有中国,遥远的中国向我们敞开了大门。

  而今,一代又一代,

  犹太人感激着,感激着中国。

  中国人民也曾遭遇苦难,

  被侵略被蔑视,

  他们蒙受屈辱,

  却善待每一个犹太人。

  所以,再一次,亲爱的朋友们,再见,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救助我们的城市——上海!

  不管是纪念碑、纪录片,还是这首朴素的小诗,都寄托了一份对上海、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也寄予了人们对和平的希望。只有铭记历史,才能让悲剧不再重演。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廖光军)

   

  库尔特的驾驶执照

   

  合屋是“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内负责发放通行证的日本官员。《合屋漫画》讽刺了他的自大、无常与残酷。上图摘自该漫画。标题为“合屋”,说明文字为“原虹口之王”(合屋曾自封为“犹太之王”)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