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九旬犹太老人的寻根之旅

发布时间:2013/5/30 12:04:23  

  Gary Matzdorff(中文名马自达、马公达),1921年7月10日生,1939年4月至1948年4月随父母和外婆在上海避难。

  2013年5月27日上午,马自达和他的第二任妻子南希(Nancy Matzdorff)及其中国儿子陈振宏(Jerry Chen)等应邀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加了媒体见面会。人民日报(上海分社)、解放日报、中国日报、新民晚报、上海日报、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上海外语频道、上海广播电台990等沪上20多家媒体的记者参加了当天的活动。

  Gary的开场白:上海就是我的家

  “上海,对我的一生而言都很重要!我逃难来的时候是17岁。感谢上海这座城市为我和欧洲犹太难民打开了大门。”见面会上,甫一开口的Gary就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上海救了我的命,改变了我的人生。我也因此有机会生活在亚洲的一个国家,了解亚洲文化,尤其是了解上海的文化。”说到此处,Gary情绪很高,“吾会得刚上海话!有人刚我老巨!”92岁高龄的Gary在阔别上海65年后依然能讲出十分道地的上海话,令记者们惊喜不已,纷纷鼓起掌来。

  “1947年,我和我的太太玛丽安(Marianne Terner)就是在这里,在摩西会堂举行的婚礼。随后我们在屋顶花园举行了婚礼招待会,一起跳舞、一起吃蛋糕庆祝。”说到这里,Gary又哽咽了起来。玛丽安已经过世,Gary说他很遗憾玛丽安不能像他一样活到现在,来见证这里的变化与美好。

  “真抱歉!我太激动了!我在上海生活了10年,个是窝屋里厢!我很荣幸接受大家的采访。我并不特别,我只是18000名上海犹太难民中的一人。感谢你们的热情。感谢我的妻子南希和干儿子Jerry陪我一起来分享我的人生故事!”

  六次来沪

  开场白后,记者们开始了采访。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是:“能告诉我们您这次为什么来上海吗?”大家都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情感让一位年过九旬的老人还愿意从美国长途跋涉而来。

  “这是我第六次来上海了。我很想念上海。我很想再带着我的妻子南希到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走走、看看。这次来访,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知道美国史朋根家族基金会和上海造币厂最近发布了一套纪念上海隔都建立70周年的金银币。我这次来,是想在上海这座城市,接受这套纪念币,我觉得很有意义!”Gary的话语中流露出他对上海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来上海不需要很特别的理由,就像回家一样。

  回忆起当年住在虹口时的中国邻居,他说,“我们之间的交流不多,主要是见面时打打招呼什么的。但是,我们相处得很好。跟他们在一起,我感觉很舒服。有时候也会互相帮帮忙。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我们一家住的房子的房东是中国人,他人也很好。我们相处愉快!”

  上海情缘

  记者们好奇Gary是怎么学会上海话的,有没有上海朋友。

  Gary与上海的情缘颇深,学会了上海话,至今“乡音未改”。他曾经与一位上海女子相恋半年,感情很深,但最终两人没能在一起。

  “我学上海话,不是偶然的。因为当我和家人到达上海后,我们是准备在这里定居下来的。我想,如果要长久地生活下去,了解当地文化、学习当地语言是必要的。我在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上海话。那家公司是经营煤炭业务的。当时有一个上海男孩门童,专门负责在门口迎送客户,帮助客户开门、关门。我的工作也是要进进出出的。所以跟他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于是,我就请他教我说上海话。他答应了。慢慢地,我就会讲一点上海话了。有时候我还会到中国人的店铺,门门个字及第、阿里则及第,来练习练习。我总是找机会练习我的上海话!”Gary夹杂着沪语的采访颇为有趣,记者们掌声、笑声连连。

  “到美国定居后,只要碰到中国人,我都会问他是不是上海人。如果是的话,我就会跟他讲讲上海话。”

  有记者问:“能不能分享一下您和您的东方恋人的故事!”

  Gary爽朗一笑,“您说的是哪一个?”随后话又一转,“有一个女友很特别。她的名字叫Cleo Wang。1940年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个也是来自德国的朋友每个周五下午都会去MIKOMMEI和永安屋顶花园跳舞。有一天下午,我们像往常一样去了永安百货店顶楼跳舞,一个小时后,两个年轻女顾客走了进来。她们入座后,我让侍者将一张纸巾递了过去,上面写道:‘我们能聊聊,并一起吃个晚饭吗?’我不知道她们是否懂英语,但她们看上去受过良好的教育。纸巾被送回来时,上面写着:‘好的。’我们替她们支付了账单并在电梯里会合。那时候除了一起进去的,陌生人是不能一起跳舞的。我们在电梯里互相做了自我介绍,这两位女士在附近开着一家店,关门后打算过来喝一杯。我们随后乘坐出租车到她们的商店,这是一家出售桌布和上等比利时蕾丝的大商店。然后,我们一起去享用晚餐。后来,我开始与王小姐约会,而我的朋友则开始和陈小姐(Betty Chen)交往。爱情就这样开始了。我的母亲非常喜爱她。我们虽然最终没能在一起,但对我,那是一段很特别的记忆。”

  中国儿子

  说到来上海,Gary说他不仅寻访到了旧居、回忆了往事,还收获了一个中国干儿子。

  “1982年,我带着我的儿子来到虹口。我站在华德路(今长阳路)和舟山路口,告诉我的孩子哪里是提篮桥监狱,哪里是摩西会堂。这时,一个年轻的中国小伙子穿过马路,走到我们面前说,‘先生,您是不是迷路了呀?’我很喜欢他说话的方式,于是我们就聊了起来。令我们吃惊的是,他的英文说得很好,而且还很了解上海犹太难民的故事。这在当时的中国可不多见啊!”于是,Gary和小陈就成为了朋友,彼此保持着联系。

  后来,小陈告诉Gary,自己想到美国继续深造,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我和家人一起开了一个家庭会议,来商量这件事情。我们全家都同意帮助他赴美留学。于是,我和家人一趟趟地去中国驻美机构了解需要办些什么手续,要填写什么表格。当我们把一切手续办妥后,就把有关材料寄给了Jerry,帮助他拿到了学生签证。Jerry来到美国后,学习非常认真,成绩也很好。后来他的发展也很不错。我真为他感到骄傲!”说到这里,Gary眼里泪光闪烁。他侧身与坐在身旁的Jerry彼此握了握手。

  Gary说,他很开心能有Jerry这个干儿子。是Jerry的出现,让他有机会感恩上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要感谢Jerry。

  如今,陈振宏先生一家与马自达一家“胜似一家人”。陈先生孩子的英文名叫Matthew Gary Chen。中间名起为GARY是为了纪念陈家和马自达一家的友谊。

  缘分就像一个完满的圆

  《解放日报》记者朱珉迕在5月28日报道中援引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的话说,马自达与上海的缘分就像一个完满的圆。

  陈俭馆长表示,“马自达在上海生活的年龄为段为青年时期,这令他对当年生活拥有相对清晰和完整的记忆。此前,来沪寻访的犹太难民多为出生在上海或童年时期在上海居住,对历史的记忆和描述不免笼统;而当初生活在这里的成年人,如今大部分已不在人世。对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而言,马自达的在沪经历具有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为此,除了安排Gary与媒体记者见面,纪念馆还在此前对Gary进行了深度采访和拍摄。(廖光军)

   

  Gary(中)夫妇与陈振宏在纪念馆

  

  在纪念馆接受媒体采访

  

  向媒体展示老照片

  

  Gary对街边的古装娃娃作揖

  

  重访旧居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