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难民后裔来访丨他们一周来馆两次分享祖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7/4 17:06:19  

  来自澳大利亚的Harold和妻子Bev,上周接连来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两次。

  作为原犹太难民后裔,Harold第一次来纪念馆和大多数后裔的想法一样,看看祖辈曾经避难生活的地方,了解他们的过去。

  参观结束后,Harold在犹太难民名单墙上如愿地找到了外祖父母Walter和Matilda 的名字,但面对纪念馆工作人员的提问,他却犯难了。“您的外祖父母什么时候来上海的?”“是怎么过来的?”“在上海住在哪里?”“几几年离开?去了哪里?”……这些问题,Harold都答不上来。他小时候听外祖母讲过避难上海的故事,但对于一些细节却不甚了解。临走前,Harold说,如果能了解到外祖父母避难上海的具体信息,一定会转告纪念馆。

图像

Harold和Bev在名单墙上找到外祖父母的名字

  两天后,Harold夫妇第二次来到纪念馆。

  一见到工作人员,Harold便激动地说:“我向家人问清楚外祖父母的故事了,特地过来告诉你们!”原来,上次参观结束后,Harold想到姐姐可能会知道一些细节,便立马隔洋求助,没想到姐姐迅速回复了他——

  1939年,Walter和Matilda以及亲戚Oppenheim一家从德国柏林坐火车逃到意大利,坐船来到上海避难。途中,他们遭遇了一些坎坷,经过印度尼西亚时,行李全部被偷,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在上海期间,Walter和Matilda开了一家Soup Kitchen谋生,一直经营到他们离开上海。1946年,他们去往澳大利亚。

图像

Harold和Bev第二次来馆分享祖辈避难的信息

  在澳大利亚码头,迎接他们的是分别了七年之久的两个女儿Lore和Marga。1938年11月水晶之夜爆发,Walter和Matilda想尽办法让一家人离开德国,却因为各种困难,只能分开出逃。他们先安排Lore和表兄离开柏林,不久后Marga在“儿童运输”救援行动(Kindertransport)的帮助下,幸运地到达澳大利亚。而Walter和Matilda最终来到上海避难。

  一别七年重聚澳大利亚,一家人感慨万千。一下船,Matilda便和女儿们紧紧相拥在一起,这一瞬间恰巧被记者记录了下来。

图像

Matilda(中)和女儿在澳大利亚码头紧紧相拥

  故事始于分离,可幸运的是,以团聚结尾。

  逃亡路线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约2万名欧洲犹太难民通过不同的逃亡路线来上海避难,其中大多数人由海路抵达,他们从意大利等地的港口搭船,经孟买、新加坡、香港等地,一路颠簸一个多月才能来到上海。搭乘的船只包括意大利轮船公司的红伯爵号、绿伯爵号和维多利亚号等。1940年6月,意大利作为轴心国向英法宣战,传统的海路被切断,犹太人只能转走陆路来沪。

图像

红伯爵号

  Harold和Bev表示,纪念馆的规模、内容都超出预期,他们一定会推荐给家人、朋友,让他们来参观。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