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新馆开张 见证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
发布时间:2020/12/9 15:17:26 作者:汪伟秋 朱贝尔 来源:东方网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汪伟秋12月8日报道: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经过近三年的改扩建,今天以全新的面貌亮相。在这里你能看到,3万难民怎么逃到上海的,这些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以及和中国人相处的细节,更弥足珍贵的是,你能看到,人类历史上一段段跨越民族的友善与包容的故事。
1
“明天我们将开始在一个陌生城市里的新生活,一个全然陌生的国度,不熟悉的语言,不熟悉的气候和人群,然而在那里,我们是安全和自由的。”这是犹太难民伊芙琳·派克·鲁宾近年重返上海,在犹太难民纪念馆回忆逃难史时的口述感言。
1938年11月9号的晚上,在纳粹党的策动下,德国各地的盖世太保、党卫军走上街头,对犹太人的住所、商店和教堂进行疯狂地打砸抢烧。这一夜,上千个犹太教堂被烧、超过7000个犹太商店遭到破坏,近3万名犹太人被逮捕,史称“水晶之夜”。
“水晶之夜”之后,伊芙琳的父亲被捕了,被送往布痕瓦尔德集中营。那时候,德国纳粹会在几周后释放犹太人,但条件是必须每天早晨向盖世太保报到,保证他和他的家人必须在两个月内离开德国。
那时,大规模的屠杀尚未展开,但想要出走,谈何容易。这一年的夏天,一场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法国埃维昂举行。32个国家的代表纷纷表达了对犹太难民的同情,但却都提出种种理由,拒绝更多的犹太难民入境。当世界各国都将犹太难民拒之门外时,上海却张开怀抱。
只有8岁的伊芙琳和父母,启程前往万里之外的中国上海,这是个完全陌生的东方城市。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近3万名犹太难民。除数千人经上海去其他地方外,约有2.5万名犹太人把上海当作临时家园。
2
上海给前来避难的索尼娅·穆尔伯格一家无可比拟的安全感。“我爸爸曾跟我说,万一有什么事,你随时可以回上海,因为你有上海的出生证。”索尼娅对上海的感情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感激。“对我父母来说,在上海生活拮据,但若不是流亡到上海,我今天根本就不可能活在世上,更没有机会来讲述这段历史。”索尼娅后来专注于犹太难民在上海的资料整理工作,出版了多部书籍,发表多篇文章,如《生在上海的移民后代》《虹口犹太区的生活和生存》等。
1938年,13岁的霍斯特·艾斯菲尔德为了逃离纳粹迫害不得不随家人从欧洲辗转来沪避难。避难上海时,霍斯特成了一名摄影师,并用自己的相机拍下了很多旧上海以及虹口隔离区内的生活场景。霍斯特说:“当时的上海,中国,为犹太难民提供了一个庇护之地,拯救了我们的生命。”
对难民来说,他们很大程度靠着多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忍受背井离乡之苦。犹太难民中有很多专业演员,还有一些业余爱好者,他们组织了剧团。音乐家创办了管乐队和管弦乐队,歌唱家甚至还组建了一个轻歌剧团,上演了一些非常成功的轻歌剧。咖啡馆和桥牌俱乐部到处都有。难民们在虹口建立了业余足球联合会,建立了流动图书馆。纪念馆里收集了很多这样的故事。总体上,犹太人在上海过得不错,他们努力使自己过上以前习惯的生活,中国人不干涉他们。
3
值得一提的是,犹太人在上海安稳下来后就立刻投入到反法西斯战斗中来。
有一半犹太血统的汉斯·米勒1915年出生于德国,从瑞士巴塞尔大学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中国。抗战时期,他和中国军民一起战斗,为抗日战士治伤救命。新中国成立后,汉斯·米勒投身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指导流行病学的调查,为新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作出贡献。他于1951年加入中国国籍,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汉斯·米勒的儿子米德华今天也来到现场。在中国长大、现居北京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说,为父亲感到骄傲,“父亲是学医的,那些年救助了很多伤者,在新中国建立后父亲又研究乙肝疫苗。”
在纪念馆的展示柜里,躺着宋庆龄女士写给汉斯·米勒的中英文信件,里面不乏温馨的家常细节。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馆长陈俭表示,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当时为了躲避德国纳粹迫害来中国的一些犹太人当中,有的投身中国的烽火岁月,帮助中国人民,后来又参与了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我们也不能忘记他们,这个故事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一个和谐、美好、和平的世界,才是人类共同需要的世界。”
4
展厅尾声,有一幕触动人心。林道志曾是虹口区怀兴里慕义小学的校长,林道志乐善好施,靠经营肥皂厂和复写纸厂的微薄收入支撑着学校的日常运作。1943年,有一位叫卡尔的犹太人将1600余册书籍交给林家,称非常重要,委托他妥善保管。后来卡尔又送来书目单。这些书籍主要是儿童启蒙和教育书籍。林道志是位有心人,面对这份嘱托,无论是在战乱时颠沛流离辗转,还是战后定居在狭小的老房子,他和家人都克服重重困难,倍加小心的保护这批书籍。
多年后,为了书归原主,林道志积极地寻找书的主人,此后通过卡尔夫妇给林家寄来的信和贺卡知道了他们的地址,但是后来,双方又失去了联系。
1981年,林道志辞世,他的晚辈几代人依然信守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悉心地保护这些书,因为他们坚信总有一天书归原主。2013年,林家老房子整体动迁了,林家的后人了解到卡尔先生和太太已经离世,而且没有留下后代,商量后决定将这批书籍捐赠给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纪念馆广场有排特殊的墙,上面刻满人名。一般的纪念墙,刻录的往往是遇难者的名字,而这里,刻的是幸存者的名字。犹太难民名单墙设立初期,原本仅刻有13732个名字,目前名单墙上的名字已增加到18578个。名单墙的最后有一块“留白”,等待通过今后的史料征集,补上更多姓名。
那些真实存在过的生活,不会因为远去而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