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北大师生一行到纪念馆参观调研

发布时间:2021/2/7 12:08:26  

  2月4日,在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项目管理部部长禹洁和世界文学研究所助理教授杨梦的带队下,北京大学的学生们来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参观。

  图像

  纪念馆的资深志愿者、现北大教师杨梦也是队伍成员之一。在参观过程中,杨梦老师现场教学,分享她在志愿服务期间,曾采访前美国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的经历。

  图像

  参观结束后,纪念馆馆长陈俭和北大师生们开展座谈。学生们踊跃提问,就纪念馆展陈设计、史实收集、品牌宣传、线上展览等建言献策,与馆长陈俭进行深入交流。

   图像 

  

1、扩建后的纪念馆使用了很多多媒体设备,这是为什么呢?

  答:纪念馆在扩建展陈设计时,就考虑到了建筑、史料、艺术、科技的“四合一”。可触式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主要是服务于展陈,既能为观众增加互动式体验,也可满足故事过多无法上墙的实际需要。

2、金老先生保管的手袋、彼得·麦克斯寻找上海阿妈等聚焦个人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纪念馆特别讲述这些故事有什么深意?

  答:作为中国境内唯一一处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在中国生活的历史遗址,纪念馆讲述这段历史故事时特别注重细节的挖掘。中国人民在自身遭受战火蹂躏的情况下,给与前来避难的犹太民族力所能及的帮助,二战结束后一些犹太人选择留在中国助力中国的革命事业正是从不同侧面反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纪念馆期待通过史料的研究用丰富的细节支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诠释。

3、名单墙上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

  答:来沪避难的犹太难民的名字,源于索妮娅和纪念馆的共同努力。纪念馆在2007年建立“犹太人在上海”数据库,让游客一起确认数据库中姓名的增补。新的名单墙仍设留白,期待不断有难民名字的发现。

4、纪念馆如何进行推广宣传?

  答:陈俭馆长希望学生能提供更多的想法。学生们有的回顾旧馆的参观体验,建议发挥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力量,有的建议开设线上展览,提升官网效能,有的建议设临展,为旅客带来新意。杨梦老师作为纪念馆资深志愿者,回顾纪念馆从建馆以来的发展,如今已是3.0版本。学生们对纪念馆的关注体现了传承这段历史记忆的主人翁姿态,馆长陈俭希望学术们为新馆推广发声,参与纪念馆的发展,把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这张公共外交名片打造成亮丽的上海名片。

图像

北大浦江发展协会调研团在留言本上的观展感言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