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线上展览|童年记忆中的独轮车
发布时间:2021/8/24 14:39:06
一辆小小的竹制独轮车,看上去极为普通,甚至略显粗糙,但对于曾经在上海避难的原犹太难民Josef Rossbach来说,这就是童年在上海最温馨美好的记忆。
Josef珍藏一生的玩具
1939年6月,Josef 的父母和外祖父母乘坐Biancamano游轮从意大利出发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已经有650万人口,是远东的经济中心。Josef 的父母彼时刚刚结婚半年,关于未来并没有太多的考虑,只想逃离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在船上,一家人享受了18天的美好旅程,每天晚上都会跳舞到深夜,船上有游泳池,有各种比赛,仿佛他们不是去逃难,而是去远方度假。当游轮缓缓驶入黄浦江,远处传来码头工人卸货的号子声时,“梦想中的旅行快要结束了。”
初到上海,和其他来沪犹太难民一样,全家人入住到安置难民的房间。Josef一家“除了两个手提箱,几乎所有财产都被留在家里(欧洲)”。不过,比起挤了一百多人的难民营,一间只有6个人的屋子已经极为奢侈。没过多久,善良的母亲和勤劳的父亲凭借着一技之长经营了起自己的店铺,客人络绎不绝,生意还算不错。
童年的Josef Rossbach
1943年日本占领当局颁布《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全家人不得不搬到隔离区内居住,这里的生活条件远比不上法租界和公共租界。拥挤的弄堂、肮脏的街道、嘈杂的人群……一年之后,Josef 出生了,他的降临为全家增添了许多欢乐。当时,隔离区之外有一个大公园,一家人总能找到机会,乘坐人力车去那里游玩。但是,关于上海的记忆并不全是美好的,1945年7月,美军的飞机经常在隔离区上空盘旋、轰炸,母亲会给年幼的Josef 戴上一个由铁锅制作的特殊“头盔”。另一方面,在Josef三岁的时候,他被诊断出患有小儿麻痹症。尽管全家人想尽一切办法,带他到隔离区外的一家瑞典医院治疗,但仍无法治愈病症,导致Josef终生只能在轮椅上活动。就在Josef在医院接受治疗时,母亲为了让闷闷不乐的他开心起来,特地给他买了一个竹制的独轮车玩具。
1949年的一天夜里,Josef还在睡梦中,父母和他说全家就要离开上海,今后去以色列定居。这个消息让他兴奋不已,但一想到要离开上海,却又恋恋不舍。临走时,Josef把自己的独轮车玩具也带上了。多年以后,Josef 在以色列完成学业,成为了一名妇产科医生,之后他和家人回到了德国汉堡生活。在那里,他遇见了自己的挚爱,两人组建了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Josef Rossbach(中)与家人在一起
即使上了年纪,提起独轮车,Josef总有说不完的话。除了他的玩具,Josef还记得他的邻居家也有一辆独轮车,是他们赚钱养家工具。然而每当收工回家,邻居总会把Josef抱上车,推上一段路,到街上兜风,让他享受一番快乐。对Josef而言,那就是童年在上海的美好回忆,是值得铭记终生的快乐时光。2010年,Josef把珍藏了几十年的玩具独轮车捐赠给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他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再次回到虹口,看看这个区域现在的发展,也看看还有没有飞奔的独轮车,“玩具独轮车、虹口,这些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当年中国人帮了我们不少忙。如果不是那样,我们早已被杀害了。”
2011年5月19日,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在汉堡历史博物馆举办的“求生之路、逃往上海”展览开幕,Josef参观展览。
2020年,得知纪念馆将要进行扩建,Josef把自己童年在上海生活期间穿过的衣服捐给馆方,这些衣服是他的外祖母用旧衣服制作的,精致的剪裁和精巧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看来也很漂亮,他的儿子后来也穿过这些衣服。如今,承载三代人记忆的衣服陈列在展厅里,每一位来访的游客都会饶有兴致地驻足观看,感受这一段有关纳粹大屠杀和逃亡上海的故事。
纪念馆展厅内展出Josef小时候穿过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