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难民后裔来访丨我的曾外祖父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开理发店

发布时间:2024/8/13 16:51:35  

  年轻女孩Alma来自加拿大,虽说这是她第一次来上海,可她家与上海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曾外祖父这一代。曾外祖父一家在上海生活了整整十年。

  Alma的曾外祖父Alexander Fessler原是一名生活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理发师。随着法西斯对犹太人迫害加剧,Alexander开始寻找逃离奥地利的方法,由于无法出具各种证明材料,他们家一直迟迟无法离开。1938年7月,Alexander终于想办法弄到了船票,携妻子、儿子一同登上了开往上海的邮轮。

图像

Alexander一家使用过的船票

  在上海,Alexander凭借手艺,开了一家理发店谋生。慢慢地,生活开始稳定下来。1943年,日本占领当局宣布在虹口划定“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强行要求1937年及以后抵达的犹太难民迁入。隔离区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Alexander一家要与五个犹太家庭合住,每户人家挤在一个卧室。

  若想要进出隔离区,还必须申请通行证。一开始,Alexander千方百计申请到了一张,这使他可以继续在隔离区外经营理发店。可通行证到期后,Alexander不得不放弃那家店。恰好,他在隔离区的住处底层有间商铺空着,他就租了下来,继续依靠理发来养家糊口。

图像

一家三口在上海的生活照

图像

Alexander(左)在限定居住区内的新理发店门前

图像

Alexander正在理发

  1945年二战结束后,Alexander一家并没有立刻离开上海。维也纳的家早已不复存在,亲戚们不知去向,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落脚,就选择暂留上海一段时间。1949年,Alexander一家回到了奥地利。一年后,全家移民加拿大。

图像

Alma(左二)和友人在馆内留影

  Alma说,家人对上海有着特殊的感情,一直珍藏着祖辈当年避难上海的照片和文件。2002年,她的母亲曾到上海寻根,参观了摩西会堂,并在一份隔离区居民登记表上找到了Alexander的名字,以及他在华德路(今长阳路)50号的理发店地址。

  “我外祖父在上海生活的十年里,他在学校学英文,在家里讲德语,没怎么学过中文。”Alma说,但他成年后,却一直在努力学中文,每天吃完晚饭就听磁带学习。Alexander的儿子、Alma的外祖父,是加拿大一所大学的教授,他热爱中国文化,并将这份热爱传递给了自己的后代。

  这次,Alma和友人一起来参观纪念馆。她说,很高兴能够来到上海虹口,亲眼看到了祖辈们曾经避难生活的地方。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