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最新动态
幸存记忆:今昔——关于犹太难民的座谈会
发布时间:2010/8/9 15:35:26 作者:廖光军
从左至右:陈丹燕、大卫·格罗斯曼、渡堂海在“幸存记忆:今昔——关于犹太难民的座谈会”上侃侃而谈
2010年3月5日上午,“幸存记忆:今昔——关于犹太难民的座谈会”在同济大学中德学院二楼报告厅举行。座谈会由南京大学犹太研究所所长徐新教授主持,以色列著名作家David Grossman,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色列馆设计师Haim Dotan(中文名:渡堂海),我国知名作家陈丹燕,《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戴闻名以及纪录片《Werner Bab的生活历程》的导演Christian Ender先生等参加了座谈讨论并回答了现场提问。
David Grossman于1954年1月25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出生。他的父亲是在二战前,也就是纳粹发动大屠杀之前从波兰前往以色列定居的。为此,他们一家人幸运地逃过了纳粹的迫害。然而,作为在独立的以色列国出生的第一代人,他并没有少尝“战争”的辛酸苦痛。2006年,在黎以冲突中,David的儿子Uri被反坦克导弹击中身亡。在回答关于“反犹主义根源”的提问时,他说:“反犹主义一直存在着。除非犹太人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否则反犹主义就不可能真正消亡。然而,尽管以色列国已经建立,但它的国民依然生活在战争与纷扰之中。作为一个弱小的民族,我们必须尽量避免犯错。一个小小的错误很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大的错误,我们必须非常谨慎和小心。”
“1919年,我的母亲出生在上海。”这样的开场白一下就拉近了渡堂海和我们之间的距离。他说,他的建筑灵感来自中国,来自他母亲出生的地方。1985年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游历黄山、三峡,接触太极、阴阳、老子,从此他的中国情结难以割舍。一直到他的建筑设计中标以色列国家馆,他回到母亲故土,扎根于中国的愿望终于开始实现。“40多年前,我和David是中学同学,我们还一起服兵役。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上海相聚,我真是太高兴了。”然而,当提到爷爷奶奶在二战时被害的遭遇时,渡堂海忍不住哽咽了。坐在一旁的David拍了拍他的肩膀。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渡堂海说:“以色列馆造型似海贝壳,也融合了阴阳和对话的理念。对话可以增进了解和互信。”
陈丹燕写过儿童题材的作品,创作了《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等精巧细致的小说,也得了不少奖。可是,她怎么会出现在关于“犹太难民”的座谈会上呢?“25岁以前,我从来都不知道犹太难民曾经避难上海的历史。当第一次听说时,我就立刻对此产生了兴趣,于是决定到虹口去看看。在那里,我邂逅了一位老人。令人惊讶的是,他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就是王发良老先生。”陈丹燕的作品叙说着上海的传奇,而她接下来要写的两本书的主题定在“和平饭店”和“外滩公园”。“和平饭店”是塞法迪犹太富商沙逊家族在远东的标志。“外滩公园”则是很多犹太难民散步和排遣乡愁的地方。
戴闻名和Ender先生都很年轻,富有朝气。戴闻名在回答“记忆的目的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用“为了忘却的纪念”作答。她说:“忘却,将悲哀摆脱;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对曾经避难上海的Dan Moalem一家的电话采访,她说:“他们每个人都很激动,都很愿意跟我讲述当年发生在上海的点点滴滴。电话在一家人中传来传去。那种氛围深深地感动了我。那次电话采访使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难得的。”Ender是一名哲学博士,“对话中”协会创始人。尽管还没毕业,但他已经拍摄了一部优秀的纪录片《Werner Bab的生活历程》。自2005年完成拍摄至今,该片已在世界各国举行了150多场影片观摩与讨论活动,约2万名学生参加活动,发放的纪录片DVD约为1.5万张。大屠杀幸存者Werner Bab先生则因为其宣传宽容与民主的义务行为而获得了德国联邦政府的嘉奖。
“难民们为什么要离开上海?”面对这一问题,徐新教授说,这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他们希望与失散的亲人团聚;其次,犹太人非常重视宗教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够去一个在文化和宗教方面都更熟悉的地方生活;此外,逃亡上海的这些难民,他们本来就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过来的,当他们能再次选择的时候,他们选择离开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第四点原因就是,共产党接管上海后,犹太人就不能继续从事原来的商业活动。以经商为生的他们只有选择离开。然而,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共产党人意识到了封闭只能带来落后,所以,中国政府在1978年出台了“改革开放”政策。
当天的座谈会非常热烈,从上午十点半一直持续到下午一点半,三个小时里,150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沉浸在各位嘉宾的精彩谈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