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线上展览|等待主人的手袋

发布时间:2021/7/22 14:48:25  

图像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虹口华德路(今长阳路)一带

  由犹太难民Horst Eisfelder拍摄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金老先生在虹口东长治路上经营着一家米店,常有住在附近的犹太客人光顾。金老先生因仗义慷慨而闻名,他同情犹太难民的处境,有的时候难民们手头紧,来赊点米、赊点面,他总是有求必应。

  1940年的一个傍晚,阴沉的天空下着雨,金老先生仍在店里守着生意。他正思忖着,应该不会再来顾客了,突然有一对犹太人夫妇急匆匆地赶来。他们神情焦虑,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还发着高烧。原来,这对犹太夫妇的孩子得了重病,得去医院看病,可是他们拿不出高额的诊费,夫妇慕名而来,希望金老先生能帮个忙。

  夫妻二人郑重地拿出一只漂亮的手袋交到金老先生手里。手袋用丝线穿着各色的珠子,形成雅致的图案,古色古香。他们说,这个手袋是家里祖传的,暂时作为抵押,一旦有钱了就来赎回。金老先生看了孩子烧得通红的脸庞,没有犹豫,立刻拿来相当于米店一个月营收的现金,并把传家宝手袋收好。

  图像

犹太夫妇的手袋

  犹太夫妇谢过后就急匆匆地离开了。金老先生目送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到了医院,孩子就能转危为安。

  可是,那对犹太夫妇再没有出现过。金老先生挂念着他们,时常想起这件事,那个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他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了?为什么没有再来米店?

  10多年过去了,年迈的金老先生把手袋郑重地交到孙女金文珍手里,叮嘱她:这是别人家的传家宝,一定要保存好。一旦主人来赎回,就算没钱或者钱不够也没关系,要把东西还给人家。

  图像

金文珍女士

  可是,这对夫妇或其后人没有再出现过。一晃眼,金文珍女士自己也年岁渐高。想到祖父的嘱托,为了让手袋物归原主,她想到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希望借助纪念馆的力量帮忙寻找手袋的主人。

  当金文珍从箱子底拿出布包着的手袋,把布展开时,意外发生了。因为年代久远,手袋一接触空气,外面的丝线氧化了,串着的珠子掉了下来。但也因为如此,手袋中藏的一条精美的手链显露出来,金文珍小心翼翼地捡起珠子,和手链、破损的手袋一起送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图像

金文珍女士到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寻求帮助

  为了恢复原貌,纪念馆拿着“散了架”的手袋和手链,辗转联系到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得知手袋的来历,十分感动,表示愿意免费修复。

  如今,这个重焕光彩的手袋,在纪念馆等着主人。所有看到手袋的游客,都感怀于金家祖孙恪守承诺的感人事迹,这正诠释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