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线上展览|贝蒂的婚纱
发布时间:2021/7/9 15:41:14
来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人,一定会被一件漂亮的婚纱深深吸引。这是二战时期在上海制作的一件婚纱,面料是当时少见的法国绸缎,装饰是细腻的蕾丝,上面绣着马蹄莲图案,搭配这件婚纱的还有一块面纱。婚纱的主人是原犹太难民贝蒂,她在上海度过了人生中最珍贵的十年青春时光,外滩、国际饭店和人民公园都见证了她甜蜜的婚恋。
我又回家了
那个我的爱情起源的地方
2013年11月,84岁的贝蒂回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上海,这次是她1950年离开后第四次回来。在纪念馆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她走进熟悉而又陌生的舟山路51号,这里是她曾经居住的地方。房屋的整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房顶还能看到精美的雕花吊顶,阳台还是原来的样子……透过窗户向外望去,贝蒂依然能看到公园里休憩的人们,听到街上商贩的叫卖声。贝蒂激动地说:“我觉得自己又回家了,那个曾经伴着我从九岁的孩童成长为二十岁少女的家,那个我的爱情起源的地方。”
2013年贝蒂与女儿在舟山路51号门前合影
打开记忆的闸门,贝蒂思绪万千。1938年11月“水晶之夜”,柏林上百家犹太商店、会堂甚至是住宅被纳粹摧毁,但警察却视而不见。贝蒂一家人常去的犹太会堂也被破坏了,窗户上的玻璃被砸得粉碎,妥拉经书连同精美的丝绒封面被付之一炬,变成熊熊燃烧的烈火。与此同时,纳粹开始逮捕犹太人,就在父亲被拘捕的前夕,贝蒂一家成功逃离德国。1939年5月21日,伴随着轮船乐队欢快的演奏和汽笛声,“鹿岛丸”号缓缓驶出港口,驶向上海。这座遥远的东方城市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一切都还是未知。
他们从不问我们从哪里来
也不会歧视我们
贝蒂记得,刚来到上海的第一顿饭,是在华德路难民营里吃的。同船抵达的难民们聚集在一个大房间里,大家坐在长长的木头凳上,供应的食物只有马铃薯和青豆,但没有人抱怨。在舟山路上定居下来后,除了去西摩路的上海犹太学校,贝蒂记忆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放学后去霍山公园里玩荡秋千和跷跷板。搬入隔离区后的生活很艰苦,但中国邻居总是很善良,和他们相处融洽,“他们从不问我们从哪里来,也不会歧视我们。”
贝蒂一家四口在舟山路51号居住时的合影
1948年战争结束后,贝蒂的姐姐艾迪斯嫁给了一个美国士兵,而贝蒂自己也在上海邂逅了一段奇妙的情缘。“当时我18岁。在去游泳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来自俄罗斯的救生员,身材十分高大。他径直朝我走来,问我是否需要他教我游泳,我愉快地答应了。”两个礼拜之后,他们在和平饭店外的台阶上进行了第一次约会。再紧接着两个月后,他们就结婚了,一场中式婚礼,一场西式婚礼,“我们领了中国的结婚证书,找了证婚人,还在国际饭店摆了酒。”贝蒂的婆婆亲手为她缝制了一套婚纱,这件婚纱最终成了贝蒂一家的“传家宝”,贝蒂的两个女儿都曾经穿着这件婚纱举行过婚礼。2013年,贝蒂把婚纱捐赠给纪念馆,她表示,与其将婚纱挂在衣橱里,不如让它回归故里,让所有人都能欣赏到这份美丽。
1948年,贝蒂与丈夫举行婚礼
我永远心怀感激
因为她赋予我又一次生命
在上海的11年留给贝蒂太多的记忆,这座城市已经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2019年,纪念馆在纽约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举行巡展,贝蒂受邀参加活动并讲述了她在上海不同寻常的人生故事。她说,“我的很多亲人都在纳粹的大屠杀中遇害了,我是幸运的,在上海活了下来。当年如果不是上海敞开大门,我们就不会有今天。对中国,我永远心怀感激,因为她赋予了我又一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