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线上展览|莫里兹的身份卡

发布时间:2021/5/13 15:46:04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展厅内,陈列着一批难民身份卡,其中一位身份卡的拥有者,是来自德国的莫里兹·萨克斯(Moritz Sachs)。他和他的家人逃亡上海的经历,可以说是一段“希望之旅”。

  原住在德国泰马尔的Moritz,在“水晶之夜”后被抓进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双层床的倒塌使他双腿受残,失去劳动能力,但幸运的是他因而被释放。一出来,Moritz就给住在柏林的女儿Anna发去一封电报:“他休假回来了!”这其实是父女俩约定逃离德国的暗号。就这样,时年71岁的Moritz、33岁的Anna和45岁的女婿Harry Kleeman离开故土,1939年5月抵达上海。

  1940年,Moritz的大儿子Feodor Sachs骑摩托逃出德国,来到意大利热那亚,幸运地坐上最后一趟前往上海的邮轮。Moritz的其他子女也已想方设法移民南非、英国等地,嫂子Ida Allenstein Sachs也不顾70岁高龄,带着33岁的儿子Rudi Sachs逃难上海,至此,萨克斯家族一家6口全部来到上海。

  当时,上海已有两个成熟的犹太社团,分别是富有的塞法迪犹太社团和来沪稍晚、经济水平稍逊的阿兹肯纳什社团。他们奔走各方,调动已有的救助资源,为来沪避难的欧洲同胞伸出援手,当发现已有的救济资源不足以支撑如潮水般涌入上海的难民时,由他们牵头,相继成立多个救济组织。其中,于1938年8月成立的“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颇具影响力。该组织的首任干事为匈牙利人保罗·科莫尔。他们募集捐赠款、为难民提供住房和餐食,帮助难民就业或创业。

图像

  Moritz Sachs的难民身份卡

  除了解决果腹和落脚问题,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还为欧洲难民制作身份卡。1941年11月,纳粹决定剥夺已逃往海外的犹太人的德国国籍,甚至早在1941年之前,许多流亡的德国难民也因护照过期,而无奈成为无国籍人士,没有合法身份。

  这张泛黄的纸卡是由国际救济欧洲难民委员会颁发给Moritz Sachs的难民身份卡。每一张身份卡正面有委员会的盖章,背面有干事保罗·科莫尔的签名。这张身份卡获得了日本占领当局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认可,成了一张犹太难民的临时身份证。该组织还发放通行证(IC Pass),通行证得到诸如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的认可,作为犹太难民的身份证明,可用于办理移民手续,犹太难民也可以凭借通行证往来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其他地方。

  正是因为这些积极的救援措施,难民们得以安顿下来,有了被认可的身份,他们终于可以打工谋生。Moritz的女婿Harry Kleeman重操旧业,找到了一份在河滨大楼的牙科实验室工作,Anna和Feodor也在实验室帮忙。Harry还加入上海欧洲牙科医师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European Dentists in Shanghai)。

图像

  Harry Kleemann的名片

  当时的上海,涌入了很多有专长的欧洲犹太难民,根据“援助欧洲犹太难民委员会”职业介绍所的登记,有律师、教师、建筑师、医师、艺术家、工程师、服装师、理发师、制造工等等,不少行业发展联盟组织,互助扶持,成立了如“中欧医师协会”、“犹太画家和美术爱好者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欧洲犹太艺术家协会”等。

  1944年,Moritz的嫂子Ida因病去世,遗体安葬在犹太公墓,亲人和在上海认识的朋友参加了她的葬礼。

图像

  Ida Sachs葬礼的来宾列表

  1947年,79岁高龄的Moritz跟着亲人们坐船离开上海前往美国旧金山。在加利福尼亚州,因双腿旧疾恶化成坏疽,他不得不接受截肢。在轮椅上,Moritz开始创作关于逃亡德国、避难上海的绘画作品,以便更好地记录这段拯救人生的希望之旅。1960年,Moritz在加利福尼亚州纳帕山谷去世。

上一篇